阿根廷的探戈"¡Tango!" by Armando Maynez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探戈是阿根廷人的靈魂,是阿根廷人情感最深的流露,它不是中上階層在廟堂上的專利,而是平民百姓街頭的慰藉,在阿根廷無論在街上或室內,常會看到男女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搭配悠揚的手風琴音樂,讓人如癡如醉。探戈在阿根廷素有移民音樂的美稱,迄今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種音樂本身带着鄉愁、憐憫和懷舊的色彩,流傳至阿根廷後,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黑人社區音樂相结合,隨著進入了工人階級的貧民窟,開始在多數為歐洲移民的阿根廷工人階級間傳遞開來。探戈吸收來自各國不同的音樂元素,從最早黑奴表達思鄉的音樂,強烈的非洲音樂節奏融入了歐洲音樂,包括西班牙的佛朗明哥、哈巴奈拉、波蘭的馬祖卡、英國的鄉村舞曲,多半以小提琴、吉他與手風琴担任伴奏,形成探戈豐富的樣貌。
探戈老師現場示範
疫情前曾旅居阿根廷,住在阿根廷有很多機會欣賞原汁原味的探戈,有次我跟SANDRA想要體會在劇院正式欣賞探戈的感覺,於是前往位於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花街(Calle Florida)一家劇院(名字已忘記),我們買的是連同晚餐的套票,實際上是一家帶有餐廳的劇院,進場看表演前在場外有探戈舞蹈教學,播放著探戈舞曲,大家圍著一對男女舞者,想必應該是探戈老師,我發現觀眾大都是外國觀光客,大家圍著一對探戈老師,我們也跟著老師移動僵硬的身軀和不聽使喚的雙腳,東方人畢竟比較矜持,我們除了不好意思在眾目睽睽下出糗,但更重要的是好像缺少了拉丁美洲人天生就有的律動細胞。
劇院內陳列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 左一)年輕時在樂團演奏的照片
這時牆角上的照片及樂器吸引我的目光,原來是照片內就是我常聽阿根廷人推崇的著名阿根廷作曲家及班多紐手風琴演奏家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皮亞佐拉是一位探戈音樂的革新者,他成功將探戈音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探戈脫離單純的舞蹈伴奏音樂,成為獨立表達的藝術,由於皮亞佐拉巨大的貢獻,阿根廷人甚至尊稱其為"偉大的皮亞佐拉"。
皮亞佐拉(Astor Piazolla)曾經使用的班多紐手風琴
劇院外現場也展示了聽說是皮亞佐拉當年演奏的班多紐手風琴(Bandoneon),它是在阿根廷及烏拉圭地區特別流行的一種手風琴,是大多數探戈樂團最典型的樂器,確切地說是探戈音樂的靈魂,這種手風琴源自德國,是最具特色的探戈樂器,歸功於班多紐手風琴低沉的音色,多數探戈音樂風格偏向含蓄灑脱,曲調深沉徐缓,並带有濃重的憂傷纏綿的情調。
劇院舞台
這時聽到現場工作人員提醒表演要開始,我們就結束教學趕快入場,這是一家頗具規模的餐廳,舞台設計與大型劇院無異,舞台兩旁有上下兩層的包廂區,二樓包廂有半圓形露臺的設計,讓觀眾有更貼近的視覺感受,我和Sandra坐在一樓包廂區,坐定後服務生就詢問餐點,我們的座位在面對舞台一樓右方,位置有點偏,但距離舞台還算近。
劇院內二樓半圓形凸出的包廂
探戈音樂迅速在20世纪前十年間成為阿根廷最红的音樂,那時出現大量的樂譜及唱片創作,讓探戈音樂也開始傳回歐洲,但却因為其特有的舞蹈形式,過於親密的肢體接觸,讓當時保守的歐洲社會無法接受,甚至曾經祭出禁令。後來探戈在全球大放異彩,又紅回阿根廷之後,摇身一變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再也不限於中下階層,現代的探戈音樂也開始向其他音樂取材而更加豐富,包括將進行曲改编為受歡迎的探戈舞曲。舞步也從傳統的典雅、內斂及沉穩,進化到更加誇張的肢體轉動,都使探戈的風貌越來越多元,歷經時代的變遷和無數人的努力,探戈終於2009年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如今探戈不僅在阿根廷一地傳承,也廣傳到世界各地。
現場探戈表演
隨著音樂響起,首先登場的是電影"女人香"的主題曲"一步之遙(Por una Cabeza)",它是風靡迷全球的探戈經典之一,也是少數我熟悉的探戈舞曲,它是由阿根廷天才音樂家葛戴爾(Carlos Gardel)於1935年為電影"探戈酒吧"所作的,由勒佩拉(Alfredo Le Pera)填詞,一步之遙事實上是"一頭之差",是南美洲拉布拉他河地區賽馬術語的一種表達方式,形容各匹賽馬間的差距只有一個馬頭或數個馬頭的差距,據說葛戴爾熱中馬賽賭注,在一次賭馬中,他下注的馬匹在比賽中以些微的差距落敗,一步之遙的遺憾,激發創作的靈感,藉由這個專門術語表達情人間錯綜複雜,難以割捨的婉惜,有時緣份一閃即逝,雖然只有一步之差,然卻是遙不可及。一步之遙有著輕快的節奏,後來成為包括女人香及辛德勒的名單等好來鄔電影的配樂而廣為流傳,知名度遠遠超越其他探戈作品。
現場探戈舞表演
接下來演奏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國標舞曲"小遊行(La Cumparsita)",原創樂曲是烏拉圭一家夜總會老闆的兒子馬多斯(Gerardo Matos Rodriguez)於1916年為了烏拉圭嘉年華遊行而創作,馬多斯當年請一位朋友幫忙在烏拉圭首都蒙德維多的La Giralda咖啡廳,將樂譜展示給探戈樂團指揮斐爾波(Roberto Firpo),斐爾波確認可以改編為探戈,並將他以前發表失敗的兩首探戈樂曲融入"小遊行",儘管如此,最初這首曲子仍然沒沒無聞,1948年經阿根廷音樂家Pascual Contursi改編並填上歌詞後,開始聲名大噪,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版本,而小遊行樂曲風靡全球後,也讓烏拉圭人感到驕傲,而當初這首曲子的誕生地La Giralda咖啡廳也成為蒙特維多市的地標。小遊行後來被阿根廷作曲家達里恩佐(Juan D'arienzo)在內的許多探戈音樂家及樂團以各類方式詮釋,我最近聽到的西班牙情歌歌手胡立歐(Julio Inglesia)以他充滿磁性的嗓音詮釋的版本也很好聽。
現場探戈舞表演
此外,今晚表演的舞曲還有另一首我喜歡的"玉米穗(El Choclo)",它是一首頗能代表阿根廷,被全世界音樂人公認為探戈的經典,最早是阿根廷探戈音樂家Angel Villodo的原創作,El Choclo的中文意思是玉米穗,是Villodo取自當時一位綽號叫Choclo的夜總會老闆,這位老闆有個蓬鬆像玉米的頭髮,而事實上原創本來就是形容食物,後來另一位阿國作曲家Enrique Discépolor將曲詞加以改編成為現在的版本,這首曲子調子明快,中間部分的滑音與快速音型,為這首樂曲增添了探戈的獨特色彩,或許正如它的名字”玉米穗“般透着清新愉悦,總會留给人深刻的記憶。
表演開始沒多久,服務生就端來今晚的餐點,我們點了著名的阿根廷牛排,牛排雖然有厚度,但烤得剛好,搭配阿根廷在地的紅酒,一邊欣賞舞蹈一邊大快朵頤,一時間所有與阿根廷有關的元素(阿根廷的牛肉、紅酒及探戈)全部聚集在一起,讓這個特別的夜晚真的非常"阿根廷"。
舞者們最後的謝幕
今晚的表演包羅了所有精華的探戈舞曲,每位舞者都使出渾身解數,盡情地展現專業藝術,讓現場的我們可謂經歷了一場豐盛的探戈盛宴,探戈就是這麼地的醉人,就在全體舞者出場謝幕時,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觀眾都起立報以最熱烈的掌聲。